查看原文
其他

读城记 | 暮春,遇见个馋嘴的南京人

小南时光 小南时光 2022-06-07


暮春,遇见个馋嘴的南京人




今年暮春,有机会去苏北的高邮,自然要品味当地的美食佳肴。八年前,高邮的吃,仿佛汪曾祺先生的小说,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在此之前,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,是扬州的吃。当时的印象,扬州人比南京人会吃,高邮人又比扬州人会吃。就是到了今日,我这种观点仍然不变。然而感到遗憾的,是今天的高邮和往日相比,也就这么短短的几年,水准已经下降了许多,而扬州更糟糕。


扬州小笼点心→

←高邮咸鸭蛋


高邮只是扬州属下的一个小县城,扬州似乎又归南京管辖,于是一个极简单的结论就得出来,这就是越往下走,离大城市越远,越讲究吃。换句话说,越往小地方去,好吃的东西就越多,品尝美味的可能性就越大。这种简单化的结论,肯定会得到城市沙文主义者的抨击,首先南京人自己就不会认同,比南京大的城市也不愿意答应。北京人是不会服气的,尽管北京的吃的确比南京还糟糕,在南京请北京的朋友上馆子,他们很少会对南京的菜肴进行挑剔,但是指着北京人的鼻子硬说他不懂得吃,他非跟你急不可。至于上海人和广州人,他们本来就比今天的南京人会吃,跟他们说这个道理,那是找不自在。


夫子庙秦淮河畔

说南京人不讲究吃,真是冤枉南京人。当年夫子庙的一家茶楼上,迎面壁上有一副对联:


近夫子之居,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;

傍秦淮左岸,与花长好,与月同圆。


这副对联非常传神地写出了南京人的闲适,也形象地找到了南京人没出息的根源。传统的南京人,永远是一群会享受的人。这种享乐之风造就了六朝金粉,促进了秦淮河文化的繁荣,自然也附带了一次次的亡国。唐朝杜牧只是在“夜泊秦淮近酒家”之后,才会有感歌女“隔江犹唱后庭花”。


胡先生豆腐


过去的名人往往以会吃为自豪。譬如“胡先生豆腐”,据说就是因为胡小石先生爱吃,而成为店家招揽顾客的拿手菜。南京吃的传统,好就好在兼收并蓄,爱创新而不守旧,爱尝鲜又爱怀古,对各地的名菜佳肴,都能品味,都能得其意而忘其形。因此南京才是真正应该出博大精深的美食家的地方。南京人不像四川湖南等地那样固执,没有辣就没有胃口,也不像苏南人那样,有了辣就没办法下筷。南京人深得中庸之道,在品滋味时,没有地方主义的思想在作怪。南京人总是非常虚心,非常认真地琢磨每一道名菜的真实含义。要吃就吃出个名堂来,要吃就吃出品位。南京人难免附庸风雅的嫌疑,太爱尝鲜,太爱吃没吃过的,太爱吃名气大的,一句话,南京人嘴馋,馋得十分纯粹。



今日之人,很难再为吃下过多的功夫。和过去比较,大家生活富裕了,吃似乎不再成为问题。不成问题,却又成了新的问题。今日的吃动辄吃装潢,吃档次,吃人情,吃公款,吃奖金,吃奇吃怪,唯一遗憾的就是吃不到滋味。但是人们上馆子终极的目的,还是应该为了吃滋味,否则南京的吃永远辉煌不了。事实上,南京今日的吃,已得到了狠狠的惩罚。我住在热闹的湖南路附近,晚上散步时,屡屡看见一排一排的馆子灯火辉煌,迎宾小姐脸色尴尬地站在门口,客人却见不到一位。如果开馆子的人,仅仅是想算计别人口袋里的钱,人们便可以毫不犹豫地拒绝。


真以为南京人不懂得吃,实在太蠢了。


——文章改编自《城市人》

(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)

(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


或许你还喜欢:

读城记 | 东郊,这么多年我还是忘不掉

读城记 | 万物生长

读城记 | 城中花事

读城记 | 故宫的600年

读城记 | 苏州 · 遥见金陵来客

读城记 | 《清明上河图》:我有一个藏了很久的故事

读城记 | 给你的家乡选个色号?(南方篇)

读城记 | 给你的家乡选个色号?(北方篇)


朗读,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一份安静雅致。

若你有好文推荐,想让我们的主播为您朗读,欢迎投稿到:

nju_xnsg@163.com



马国淞

 『小南时光主播

南京大学2018级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类本科生

责编 | 曹梦棋

美编 | 李晓冉

    监制 | 陈奕阳

曹梦棋

指导 | 逸   之

南京大学出版社南大悦读项目组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